让3D打印建造走出实验室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    发布时间:2024-03-05 11:27:04

  上图:位于武家庄村的3D打印农宅。受访者供图下图:徐卫国在讲解3D打印混凝土技术。黄尹思摄

  徐卫国:1961年生,江苏南通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86年留清华大学任教后,他一直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及建筑理论研究。2003年以来,他通过教学、工程、策展、出版等方式,持续推动数字设计及数字建造研究。曾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世界建筑新闻奖“最佳技术运用奖”金奖、世界建筑节杰出设计奖等。

  橙色的机械臂,如人的手臂般灵活移动,前端的3D打印系统正在“打印”建筑……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一楼的实验室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正在指导学生进行3D打印操作。“我们研发的打印新工艺,将应用到更多智能建造中。”徐卫国说。

  2000多公里外,在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武家庄村,有一座很特别的农宅。这座建筑,正是徐卫国与团队采用3D打印混凝土技术建造完成的。

  如何用3D打印技术建房子?智能建造如何从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活,前景如何?徐卫国向记者娓娓道来……

  武家庄村村民赵秀娟家的墙上,有一张与徐卫国的合影。照片背景里的老房子,已被这座3D打印建筑取代:编织纹理装饰的外墙、圆拱形的屋顶、镂空的围墙……新居与村中其他农宅很不一样。

  更不同的是建筑过程。从基础、墙体到屋顶,农宅的建造完全采用3D打印混凝土技术建造,并依靠机械臂完成施工。用赵秀娟的线套打印设备“就像挤牙膏一样”,“打印”出混凝土材料,一层层向上累加,房屋的基础、墙体等部分便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屋顶则在单独打印完成后,用吊机安装到墙体上。

  “简单来说,智能建造指的是用机器人或者智能系统替代人进行住宅建造。”徐卫国说,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优点是效率高、质量高等,还可以建造出各种优美的不规则曲面形体。

  如何让3D打印建筑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这几年,徐卫国没少往武家庄村跑,他指导的好几篇研究生的论文,也是围绕武家庄村的3D打印建造展开的。

  “我们的很多成果是在工地上取得的。有一年冬天,我到农村调研,发现有的村民家中窗户透风,保暖性有待提升。”徐卫国说,在设计武家庄村的农宅时,团队结合3D打印的特点,对墙体构造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形成“结构—装饰—保温一体化墙体”,让房屋变得冬暖夏凉。

  “只有在真实的操作中反复验证,写出的程序、开发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3D打印建筑工艺才能得以逐渐完备。”徐卫国说。

  武家庄村的农宅,并非徐卫国团队完成的第一个3D打印建筑。在一个又一个“工地”上,3D打印建筑成果落地生根——

  上海宝山区智慧湾,一座形似飘带的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引人注目。两台打印系统共用450个小时打印完成全部混凝土构件。

  广东深圳宝安3D打印公园,蜿蜒的道路和自然起伏的地形融合,如清泉流淌于溪谷间。3D打印混凝土技术在建造特殊曲面造型时的优势,在该公园中得以充分体现。

  拱桥、公园、书屋、民宅……徐卫国的作品,从实验室走到了人们身边。他说,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助力行业升级,改善人们的生活,“科学研究就应该为社会服务”。

  这些年,徐卫国团队的3D打印建筑作品不断涌现。成果背后,是他20多年来在数字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深耕。

  2003年,徐卫国在国外一场名为“非标准建筑”的展览上第一次接触到数字建筑规划设计。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在电脑里生成建筑形态?这些设计能否被实际建造出来?徐卫国开始了在数字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探索。

  “数字技术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形成了数字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算法、程序来生成设计的具体方案。”徐卫国说。

  以深圳宝安3D打印公园为例,团队通过算法模拟人群活动,在人流密集区域布置主要景观,再利用奇异吸引子算法生成公园总平面的雏形。随后,对公园总体设计进行设计建模,完成3D模型。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打印路径规划,并将代码传输给机械臂。“通过算法,数字建筑规划设计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大家的需求。”徐卫国说。

  近年来,徐卫国意识到数字设计是智能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开始重点研发以3D打印为主的智能建造技术。从一场展览的启发,到一个个建筑的落成,20多年时间里,徐卫国关于数字建筑规划设计、智能建造等的设想逐渐变为现实。

  “实际上,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徐卫国说,自己也遇到过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新的设计方法是否可行,能建多大的房子,性能好价格低不高,等等。“但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新收获。”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徐卫国深耕多年的技术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是否庆幸于自己的探索与坚持?“如果没有及早意识到数字建筑规划设计、智能建造的广阔前景,没有早去做研究,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徐卫国说,“科学研究就是要有前瞻性,要看到未来的需求,不断探索、求新。”

  采访时,徐卫国刚刚为学生们上完一节建筑规划设计专题课。这门课上,学生们要围绕“火星居留地”进行设计。

  “在火星上,人轻轻一跳,就比在地球上跳得高很多——火星上的建筑,与地球上的建筑也完全不同。”徐卫国说,他想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探索未来建筑的各种可能性。

  他讲授的建筑规划设计专题是一门讨论课,学生在课下完成准备工作,上课时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进行点评、提出建议。

  “刚才这节课上,我们讨论了各个小组的建筑规划设计任务书。我们要自己设定‘火星居留地’上的人物和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规划设计。”刚上完课的学生李洪君兴奋地说。

  听上去有些科幻,但这其实与建筑规划设计息息相关。“人物之间的联系,其实是建筑空间关系的一个参照,会转换成空间之间的关系。”徐卫国说,课程中的每一项任务,都对应着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

  徐卫国关注建筑的未来,也关注学生的成长。1983年本科毕业后,徐卫国读研期间就开始担任课程助教,距今已有40年。在他看来,启发、引导、交流,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之一。“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慢慢的变多,找到答案并非难事。如何启发学生找到新知识、新方向,是最重要的。”他说。

  “徐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意见”“徐老师的创新意识令人佩服”……徐卫国指导的研究生们,在创新的氛围中不断成长,他们围绕未来城市及支撑技术、数字建筑与智能建造、技术人文等领域开展研究。

  采访结束后,徐卫国匆匆赶往机场,去外地进行授课。年过60岁的他依然奔波在各地的教学和“工地”现场,探索智能建造前沿,创新的热情不减。

  创新,始于兴趣。回忆起步研究数字建筑规划设计的情形,徐卫国说,新兴事物,总是让人心潮澎湃。当时虽然研究条件有限,但干劲十足,制定年度工作规划,一下子能写好几页。

  创新,也源自责任。在徐卫国看来,随只能建造的发展,建筑工人的体力负担将不断减轻,建筑将更符合人们的需求,人居环境将更加舒适。心怀这样的目标,也激励着他矢志创新,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吴 月)

  3月4日,浙江杭州,航拍钱塘江边的杭州亚运会媒体村人才公寓。近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亚运村的媒体村转换为人才租赁用房,面向杭州各类人才开放。

  3月4日,步入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芦坪老街,一房一景、一巷一隅、一草一木,皆散发出浓郁的文艺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慢慢的变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地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世界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逐步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今,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交通运输结构逐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高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源动力作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树”,迫切地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发展“从0到1”的根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说,经济稳步的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记者4日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水平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张来勇扎根研发技术、工艺设计和工程建设一线,为我国乙烯等石油化学工业和煤化工关键成套技术的研发、应用、设计和项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意大利天文学家在一颗年轻恒星周围的圆盘中发现了水蒸气,恒星盘是行星正在形成的地方。研究人员表示,构成圆盘的尘埃颗粒是行星形成的“种子”,碰撞并聚集成围绕恒星运行的慢慢的变大的天体。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北双子座望远镜的档案数据,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重的超大质量黑洞对,两者的“体重”为280亿倍太阳质量。如果它们并合,所产生引力波的强度将是恒星质量黑洞并合的1亿倍。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

  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关节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不仅如此,在科普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还会结合直播与短视频两种形式,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

  世界互联网大会“算力网络”专题论坛:“算力网络”为智慧世界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算力方面的相关需求迅速增加,各国竞相发展算力产业。作为算力主要载体,算力网络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七鳃鳗化石,其身形细长如鳗鱼,口如吸盘。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古所”)张江永研究员鉴定为孟氏中生鳗。

  29日,在中国民用航空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解读《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时表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航空运输强国,基本实现航空出行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核心技术装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大飞机实现规模化运营。

  从“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看加强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最新发布的十大进展有哪些特点?有何重要意义?

联系我们
1688企业店
爱游戏app官网

扫一扫,咨询报价

友情链接

扫一扫下单购买